close

  自5月4日起,中國總理李克仟始對非洲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安哥拉、肯尼亞四國進行訪問,走訪非盟總部並出席“世界與非洲”經濟論壇。這是繼習近平主席、王毅外長後,一年來中國高層領導人對非洲的又一次出訪,充分表明瞭中非關係的密切程度,和非洲在中國外交、經濟版圖上的重要性。
  在外交上,中非大半個世紀來相濡以沫,在反殖民主義、反霸權主義和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等方面互相扶持、幫助,正是依非洲各國的幫助,中國才得以重返聯合國舞臺。如今非洲是世界上擁有獨立國家和聯合國會員數最多的大洲,而中國是唯一明確表示自己為發展中國家、願為包括非洲在內各發展中國家代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雙方在國際舞臺上,還需要繼續相互扶持著走下去。
  在經濟領域,中非存在密切的互補關係,身為“世界工廠”,擁有當今最大製造業產能的中國,需要非洲的資源和市場,而非洲一方面需要穩定的資源輸出目的地,以換取生存、發展所必須的資金,另一方面也需要性價比良好、門類齊全的工業製成品來源,正是這種互補關係,幫助中國較為平穩地度過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機在內的一道道難關,也幫助非洲擺脫“失敗大陸”的陰影,在過去10年間成為全球平均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以說,自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的20多年裡,中非經貿關係的發展是“雙贏”的,自2000-2009年,中非貿易總額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13年達2103億美元,是1965年的近2000倍,2000年的21倍多,自2009年起,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按照IMF的計算,中非合作對非洲發展的貢獻度,如今已高達20%。
  然而必須看到,如今中國和非洲,已不約而同進入“結構轉型期”。
  中國方面,自2012年底以來,產能過剩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口紅利正一步步走向枯竭,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綱要,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謀求可持續發展,將逐步把目前重產能輕效益、重出口輕內需的經濟模式,調整為更多依內需拉動的經濟模式,這勢必導致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的重大改變,並影響到包括能源原材料需求、工業製成品價格等和非洲各國利益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
  非洲方面,隨著勞動力的增加、購買力的增遷作為最年輕的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每年新增1100萬年青勞動力,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將高達50%,勞動力總數將達11億,消費者總量更高達20億,成為全球最大勞動力來源和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不滿足於僅僅充當工業化和新興國家的原料基地、製成品市場,而希望自己也能儘快走上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他們已越來越不滿足於獲得援助、投資,用資源換取外匯,再用這些外匯購買對方的工業品,而希望自身獲得“造血”機能,尤其希望外來投資可以在當地創造新的產業和更多就業機會。
  倘兩個“結構轉型期”磨合不好,現有的雙贏、互補關係就可能受到憾動和挑戰,中非之間的密切、友好合作關係,也會因此蒙上陰影;反之,倘兩個“結構轉型期”磨合良好,現有的雙贏、互補關係就可在新時期里得到發展、升華,進入互惠互利的更高層面。
  中國不僅需要非洲的原料、市場,大量過剩產能也需要一個合適的出口,行將消失的人口紅利,也需要某種意義上的接續;同樣,非洲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借助更多外力,以突破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力素質、產業缺口等方面的瓶頸,可以說,中非共渡“結構轉型期”,存在良好的基礎。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開創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來,是中非雙方共同的期待,而要做到這點,就不能僅僅著眼於當前的、具體的項目、合同,而應將目光放得更高、更深、更長遠。就此次訪問而言,預計簽署的60多項涉及範圍廣泛的合作協議固然值得關註,但更值得關註的,是中非彼此間著眼未來“共渡轉型期”的未雨綢繆〃陶短琺  (原標題:中國與非洲共渡“結構轉型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d61pdmpz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